岩土工程设计及加固保护

1、基坑、边坡、地基处理设计

1 基坑围护设计及监测

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质条件、基坑性状、周围环境等因素合理进行围护结构的选取,在城市密集区域深基坑工程按照“变形控制”设计要求,合理进行基坑选型,可以采用地下连续墙、钻孔灌注桩、SMW工法桩、土钉墙等多种类型基坑围护形式,经济、安全、合理的进行围护结构选型,在确保围护结构安全性前提下也确保周围设施变形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基坑工程监测主要包括:围护结构侧向位移、深层土体位移、周边土体沉降、内支撑轴力、围护墙顶位移、水位高程、邻近建(构)筑物侧向位移、邻近建(构)筑物沉井、建(构)筑物裂缝、附加应力等。具体监测内容、监测频率、监测点布置等结合实际工程按照《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执行。

2 边坡支护设计及监测

根据边坡工程特点合理进行边坡支护选型,边坡支护型式包括重力式挡墙、悬臂式挡墙、扶壁式挡墙、锚杆(索)、抗滑桩以及不同类型支护结构组合型式,结合工程地质特点、边坡高度等因素合理进行边坡支护结构选取并进行安全性验算,确保边坡安全及邻近建(构)筑物安全。

边坡工程监测主要包括:边坡围护结构侧向位移、深层土体位移、周边土体沉降、围护墙顶位移、邻近建(构)筑物侧向位移、邻近建(构)筑物沉井、建(构)筑物裂缝、附加应力等。具体监测内容、监测频率、监测点布置等结合实际工程按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执行。

3 地基处理设计及监测

应用的行业及工程类别:工业及民用建筑、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港口工程、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跑道、大型油罐群等:

    1)承受较大而复杂的荷载,工业及民用建筑、大型油罐

2)对沉降和变形的要求严格,高速公路(包括与桥梁连接处)、机场跑道(软土、溶洞、土洞)。

主要应用地质条件:淤泥及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细粉砂土、砂砾石类土、膨胀土、黄土、红粘土以及岩溶等类型土体。

地基处理主要目的和内容应包括:

1)提高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以满足设计对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的要求;

2)改善地基的变形性质,防止建筑物产生过大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以及侧向变形等

3)改善地基的渗透性和渗透稳定,防止渗流过大和渗透破坏等;

4)提高地基土的抗振()性能,防止液化,隔振和减小振动波的振幅等;

常用的地基处理设计方法:

1)换填加固;

2)压实及夯实地基;

3)复合地基(振冲碎石桩、水泥搅拌桩、旋喷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等);

4)注浆加固;

5)微型桩加固(树根桩、预制桩、注浆钢管桩);

6)排水固结等。

地基处理工程监测主要包括:深层土体位移、土体沉降、孔隙水压力、邻近建(构)筑物变形等。具体监测内容、监测频率、监测点布置等结合实际工程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等相关规定执行。

2、邻近建(构)筑物加固设计

1 隔断桩加固保护设计

 21.png

 

围护桩的施工、基坑土体开挖、预降水引起的周围土体的变形,围护墙及土体开挖前在拟保护建筑与围护结构之间进行隔断的施工,隔断通过自身的抗弯性能限制了土体的位移进而抑制了建筑的承载性能损失。根据对周围土体位移规律以及的数值计算进行主要参数确定:

1根据施工需要及加固效果合理确定隔断桩位置;

2将基坑可能的剖面破坏线简化直线,破坏性与围护桩夹角为45°,隔断桩嵌入破坏面以下的深度不小于破坏面以上深度的1/2

3排桩隔断桩径(D)不宜小于300mm,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管桩,桩间距(H)不宜大于1.5D,桩身抗弯刚度根据土质特点、建筑荷载、开挖深度、围护结构系统刚度等参数综合确定。

2 桩基托换保护措施关键参数确定

22.png 

既有浅基础建筑的基础位于地表附近,基础承载力在地表附近处损失较大,当基础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将建筑基础进行托换,通过静压桩将建筑荷载传至未受影响或影响较小的土层中。在土体可能破坏面以上托换桩基会受到负摩阻力以及水平荷载的影响。根据理论建模及仿真模拟,隔断桩主要参数确定如下:

1隔断桩嵌入破坏面以下的深度不小于破坏面以上深度的1/2

2桩径要根据上部结构自重以及摩阻力损失综合确定;

3桩基托换的同时要增加基础梁刚度,基础梁刚度及静压桩施工流程如所示。

23.png 

3 注浆保护措施参数选取方法

24.png 

建筑物底部加固体范围、加固深度、加固体物理力学参数要根据建筑与破坏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围护墙系统刚度、开挖深度等参数确定,注浆体水灰比根据实验确定,加固体要嵌入可能破坏面以下一定深度。